近三年,温州高职毕业生留温率达到54.36%,高于温籍生源率14.86个百分点,人才流入效果显现。与此同时,去年温州大学生初次就业留温率提升至39.3%,未来空间巨大。
然而,当前茶山高教园区可用空间有限,大学城配套设施建设有待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众创空间数量较省内先进地市仍有差距。
新的空间在哪里?方案明确提出了“第二高等教育园区或职业教育园区”的概念,计划依托温州理工学院、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在温州湾新区打造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特色的第二高等教育园区或职业教育园区,推动高校与产业园区深度融合。
从质量上看,温州“双一流”顶尖学府建设有待突破,具备全国行业竞争力的优势学科、优势专业不多,简单说,高等教育之基还需进一步稳固。
《方案》从顶层设计角度完善机制,提出健全高校办学发展联审协调机制,强化高等教育资源统筹。其次,明确“一校一目标”,例如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大学争创省“双一流196工程”院校;温州理工学院、温州商学院创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温职院、浙工贸、温科院加快整校或专业“升本”等。
从结构上看,各大院校的优势学科、专业建设特色不够鲜明,存在个别热门专业一拥而上的问题。这也导致了效益方面,人才留温率、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在温高校服务地方能力不足。
对此,《方案》专门提出将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鼓励高校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专业。
实际上,一项对在温高校的专业调整工作已经启动。“我们积极协调支持高校优先发展智能制造、新能源、人工智能、现代农业等新兴专业,加快建设康养、家政、知识产权等人才紧缺专业,调减或停办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温州市教育局高教处负责人表示。
除了专业匹配外,针对块状经济的发展需求,精度更高的人才培育方案还落在了行动上。大会现场,一所全新学院揭牌诞生,名为温州数据学院。这是温州市第一所专注培养数据人才的实体化产业学院。虽然只读一年,不发毕业证,却有大批学生“排着队”等入学,这就是匹配产业发展新方向专业的魅力。
关键小事,格局打开
未来三年,温州的大学要奔向怎样的目标?《方案》提出到2027年,温州力争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大学2所高校入选浙江省“双一流196工程”院校,实现国家“双一流”高校、职业本科院校零的突破,高校毕业生留温率达到43%以上。大力提升高校的学科建设水平,到2027年,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数达到15个以上。
无论是“破零”,还是“攀峰”,达成目标的路上,政策既要拉开格局谋框架,也要于细微处见温度。
温州抓住关键“人”的招引,近几年,持续迭代人才住房、子女入学等政策,从实实在在的小事上贴心关怀留温人才。其中,高校人才配租、配售人才住房753套,791名高校人才享受了住房补贴,283个高校人才子女入学问题得到解决。
举措格局在《方案》中得到了立体式地打开:真金白银支持、政策放权松绑、生活小事关怀等,温州力求打造引才留才的新生态。
例如,针对高校引才存在同城不同待遇的问题,省属高校首次被纳入各项市级人才政策覆盖范围,在人才安家费、人才购房补贴、博士后流动站资助等政策上享受同城待遇。
针对高层次人才紧缺,考核招录繁琐、自主性不强的问题,高校人事管理权限得到放宽。一方面,教师招聘调配自主权扩大,高校可自主组织实施公开招聘工作,同时对符合相关条件的高层次紧缺人才,由高校自主考核录用,从过去由人力社保部门审批变为审核备案,即可聘用。
谋篇布局的任务图已经绘就,广招天下人才的招募令业已发出。相信,更多的“双向奔赴”将会在温州发生。
生态文明万里行
招募
城市合伙人 环球志愿者
阳台菜园子 防疫不愁吃
二平米阳台年种植1000斤左右
无农残激素 无重金属 非转基因蔬菜

拒绝农残 家家食安

关注生态文明
共享八项资源